163法則專利獲得者-吳群學
最近不少抖友說完全按照抖音爆款內容的套路做的短視頻為什么不火?今天吳群學就分享一篇文章,給你解惑,探索抖音機制的底層邏輯!
01短視頻的使用場景 發生在碎片化的時間?
這可能是對短視頻的最大誤解。
你通常在什么時間內刷抖音或快手?
我們通常說移動傳播用的是大家碎片化時間,通常會認為場景是發生在等車的時候,等電梯的時候,大家
吃飯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的時候,但是事實上是不是這樣?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可發現短視頻消費場景發生在飯后的消遣和晚上的睡前,這都是完整的時間。
飯后一根煙的時間,吃個水果聊個天的時間,最可怕的是晚上睡前,那就是個無底洞,經常會看到朋友圈
里說,刷著刷著天就亮了!
大家看,前四項有哪個是能稱為真正的碎片時間?
衛生間的時間嗎?那是說大號的時間。是不是發現跟我們的認知有一些差別。
如今短視頻全面超越長視頻!數據顯示,短視頻用戶使用時長在過去一年增長4.7倍,達7267億分鐘,已與
在線長視頻用戶使用時長旗鼓相當。
15秒一個的短視頻如何做到的?
我可以跟大家說一個真實的數據,是字節跳動的高管年初的時候告訴我的,他們的日活用戶當中,人均使
用抖音的時長是22分鐘到25分鐘左右,這個已經很可怕了。
就在幾個月前的數據,人均使用時長已經達到75分鐘。
75分鐘是什么?
完整的一集跑男,完整的一集延禧攻略。
所以短視頻≠碎片傳播
02創意爆款內容的“土壤” 是運營者
我們說中國從做模式開始,現在很多綜藝節目還跟韓國人打著官司,我們做短視頻的創意一開始的思路也
是抄YouTube,那些大的MCN公司,他們都有自己的資料庫,都是在抄。
但是現在抖音也好快手也好,包括阿里騰訊的企業短視頻平臺都在紛紛出海向國外輸出,APP的下載量都排
在很前面。
yy,就曾經在泰國市場,一個月之內APP下載量第一。
快手和抖音打造了短視頻領域中,平臺運維式的產品,具有強傳播力、強收視時長的產品,這在國外是沒
有的。
僅僅「抄」在中國是不可能成功的,平臺要的是長時間的大量導入。
之前的視頻平臺是對于單條的一個分發性的傳播,也就是說,我看一條視頻5分鐘,2分鐘,或者30秒是OK
的,但接下來,下一條視頻與你看完的視頻之間的關聯性是不強的。
短視頻爆款生產,我們都知道是內容為王!
其中包括兩部分,“創意爆款內容”是創作者生產,但“創意爆款內容的土壤”是運營者。
正因為對整個視頻版面的運營,才真正的把中國的短視頻事業往前推。
在抖音和快手崛起之前我們看到過papi醬,艾克里里等各種各樣的短視頻的分發式傳播,包括更早的屌絲
男士這樣的產品,他為什么沒引起短視頻的爆發?而抖音快手這樣的平臺做到了?
03“上癮機制”的內容邏輯:沉浸式的戲劇化場景
我們指責快手的時候說低俗,而到了抖音的時候我們就說上癮了?
什么是上癮?
前兩天研究心理學的跟我說的,當你的一個行為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不斷的鼓勵的時候。
比如,你覺得累了刷刷抖音,覺得得到了緩解,還挺舒服的,不用動腦筋的往下刷,且不斷地獲得愉悅和
認可的時候,這種行為帶給你的感覺,會在你的腦子里形成腦回路,不斷循環不想停止,它就變成了癮。
說回對抖音內容生產的本質洞察。
抖音的“上癮機制”,其內容邏輯是沉浸式的戲劇化的場景。
場景是誰提供的?
是這個平臺的運營者提供的,誰把這個場景提供的越完整,它所能占用用戶的時長就越長。
年初iPhone X 的廣告,它是一個純粹的很正點的經典的導演教學片,情節的安排它造成了你的那種持續的
觀賞度,這三分鐘的視頻你眼睛應該是離不開的。
大家完全可以用分析者的角度分析《三分鐘》,他設計了多少橋段、他的構成,他是如何把他們鏈接起來
的。
一個母親的自述,任務出來了,她好久沒見孩子了,但一會兒只能見三分鐘。
還沒停車,母親敲著車窗,叫孩子的名字,這是情緒場景,求之不得、錯過,悲劇重要的理論就是求之不
得。
屏幕上的倒計時,這很重要的一個結構,給你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感。
男孩被小恐龍吸引,調整一下這種緊張的節奏,有個閑筆,要一直是前面這種節奏你可能就不看了。
鋪墊到這,情感高潮開始,男孩以為背不出乘法表,以后就更難見著媽媽了,所以短暫的相聚,男孩努力
的背著乘法表,現在月臺只剩下她們了,有營造了一種列車馬上要開了的緊張感。
不能這么結束了,火車站親人團聚的眾生相,激發出每一個觀者自己的情感。
大家看完了中國新歌聲之后,為什么下臺了還要拍他們家人的擁抱,也就是導演需要最后再觸動一下觀
眾,幫你把這股情緒全放出來。
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教案,陳導是一個出色的、優秀的導演,拍了一個很工整的片子。
他是一個短片不能說是短視頻,他沒有下沉到跟大家共同去狂歡的領域,可能傳播效應還不如一個萌寵的
搞笑短視頻,當然你用這個去要求一個電影導演是不對的。
但是大家會沉浸在這三分鐘的內容當中,且能觸動內心,讓你停留愿意花時間看完。
這里值得我們學習的是電影般的橋段設計,也就是沉浸式的戲劇化場景。
抖音的運營者將這個運用到短視頻的推送中,推送的編排邏輯和對每個內容的場景化篩選,實則把你帶入
了長篇化的觀賞習慣。 我覺得很了不起。
TEST 做一個小實驗:
大家晚上大家可以刷一個小時抖音,然后把他推給你的每一個內容,大家都做一下記錄,然后做一下對比
分析,你就會發現很有意思。
我曾做過這樣的記錄,那天我打開抖音的第一個短視頻,大家肯定也看到過,是境外的一個場景,一個街
頭藝人在那演出。
然后二條,同樣是國外的場景,但是是一個中國姑娘在米蘭的大教堂前面在跳舞。開始出現人物了,它第
一個短視頻是在給你鋪墊。
然后第三條,絕對不會再給我推一個境外的內容了,給我推了一個我們公司自己,我平時關注的一個還在
養號的抖音號,只有幾百個粉絲的一條內容,這是讓熟人進入了你的環境當中,再一次吊起你的興趣。
而后有的是烘托氣氛的,有的像剛才《三分鐘》短片中的留白,它不斷的在調整你的觀賞節奏,用一條條
短視頻構成劇情起伏。
其實大家看延禧也是這樣,把一集去做一個拆分,有的是鋪墊,有的是閑筆,有的是重點,都是這樣一個
橋段構成的。
而對我們的短視頻而言,平臺運營是劇集 ,內容生產是橋段,起承轉合、場景懸念缺一不可。
04 爆款的共同秘鑰:發現受眾的潛意識,激發潛在需求
在這個時代誰都不會錯過短視頻,誰都不會錯過這種新的傳播路徑。
坐輕軌,買奶茶,吃海底撈,怎么就拍出了爆款?
內容爆款的基因需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需求。爆款一定是滿足了用戶下意識的選擇。
有個很典型的例子《爸爸去哪兒》大家一定知道這個節目,節目播出前制造了一個行業大笑話.
在播出前三天,美的空調撤單。
那時候市面上流行的綜藝都是唱歌PK類的,特別殘酷賽制的內容,美的覺得《爸爸去哪兒》這個內容冷冷
清清的,風險太大了,就提前三天撤單,然后小兒三九感冒靈接盤,后續大家就知道了,美的徹底傻眼。
我們社會需要回家的爸爸,這是潛在的需求,謝滌葵之前是《變形計》的導演,他在教育層面上的洞察比
普通的導演都更深刻。
他意識到,中國家庭父親的角色太缺失了,然后從這個角度去切入,《爸爸去哪兒》一夜爆紅,靠的是什
么?
那個時候張亮是誰,我都不知道,靠的不是大咖流量明星,是受眾潛在的需求!
“熱”≠值得傳播≠被關注
“熱門”+“冷思考”=爆款可能
爆款一定是滿足了用戶下意識的選擇。
總結:
一條內容看起來是跟千萬條內容在競爭,其實不是。
75分鐘是抖音每天人均在線時長,每條內容15秒75分鐘里大概是300條內容,其實你真正的競爭對手就是
這300個人。
(有的不止15秒,粉絲到了一定的數量,它就給你開放一分鐘的權限,那一分鐘的視頻不是輕易可以做
的,也不是越長信息越多就越有效。)
突破這300個人,你就在競爭當中去脫穎而出了,所以頂層的爆款邏輯和底層的互動邏輯你都要去洞察。
作為投放者我們一定需要看清楚,我們不要把這個關系模糊在一起了。
我們可能會覺得公司小張最近抖音挺紅,你去模仿他去拍一條,這樣通常不會成功,你其實成為他們流量
池里的一條普通的魚,但你要做的是,被放進去的那只烏龜。
所以不光要找到好內容,平臺運營的邏輯你得了解,我們怎么進行投放,或者說我們在投放的時候,我們
怎么去對接我們的供應商,怎么去對接平臺。
不是隨大流的,什么東西時髦就拍什么,契合投放平臺的傳播規律和上癮機制,成為爆發點上的內容,進
入到平臺的流程當中去,才能幫助你的產品,助力你的產品,賦能你的產品進入到一個被受眾關注的領
域。
那樣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爆款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