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法則專利獲得者-吳群學
曾經(jīng)聽過一個小故事:
一對父母去問法師:“我的小孩不聽話怎么辦?” 法師問:“您復印過文件嗎?” 父母答:“復印過。” 法師:“如果復印件上面有錯字,您是改復印件還是改原件?” 當場他們就明白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復印機,孩子是復印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沒有成長為理想中的模樣,那父母多半也有做得不足之處。 而家庭中的語言和語氣會對孩子的情商、智商、修養(yǎng)等多維度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 優(yōu)秀的父母,都懂得好好說話,也懂得有些話,根本不適合在孩子面前說。 “還只是個孩子” 前不久,看過一條新聞,一個男孩在書店里大聲念書,書店店員提醒他這樣會影響別人看書。 男孩聽后反問道“你哪只眼睛看到他們在看書了?他們看什么書?”還不斷重復著“信不信我抽你”這句沖擊性十足的話。 他的媽媽過來后,沒有批評男孩,也沒有對店員道歉,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他還是個孩子。” 而她口中的孩子,身高幾乎和成人持平,說話的語氣半點感受不到孩子的無邪,反倒是滿滿的戾氣。 網(wǎng)友評論說: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殺人放火,估計父母還是覺得他只是個孩子。 孩子犯了錯,以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就翻篇過去,這不是對孩子的包容,而是縱容,也是對惡的包庇。 古話說:“三歲看老。” 育人跟栽樹一樣,如果從小長歪了沒有扶正,就會一直在錯誤的道路“歪”下去。 因為沒有被糾正過,所以不知道對錯,只知道自身喜好,自私、貪婪、無禮甚至是暴力,由此滋生。 戰(zhàn)國策有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為了孩子避免當下的一些小批評,用年齡來當擋箭牌,但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讓他從小學會“明事理,辨是非”,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你怎么這么不爭氣” 另外一條新聞,一位媽媽把孩子扔在了高速路口,民警跟她取得聯(lián)系后,堅持說“不要孩子了”,而理由僅僅是因為孩子考試有一門只考了81分, 而不是預期的95分。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愛之深,則責之切,但太多苛責的愛,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有害怕和疲累。 父母對孩子的每一次否定,都會變成他通往快樂之路的障礙。 一位媽媽曾經(jīng)給我分享過一個故事: 因為是單親,她從小對孩子很嚴格,一次知識競賽中,孩子沒有拿到獎項,她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不爭氣?” 孩子全程低著頭沒說話,臨睡前,她收到了孩子的一張字條:“媽媽,你別不開心,我會努力的,我們倆,總得有一個是開心的。” 那瞬間,她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承受了太多,她把太多期望壓在了他身上。 她用了一個比喻說,她自己是一直不會飛的鳥,孵出一直小鳥后,卻拼命要求小鳥去翱翔。 孩子的出生,從來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是為了感受世間的愛、贊譽、擁抱等一切美好。 。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說: 合格的教師和父母的標志是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告訴他什么地方行。 不合格的教師和父母的標志是發(fā)現(xiàn)孩子的缺點,告訴他什么地方不行。 或許你的孩子,不好好吃飯讓你頭疼,但不愛哭鬧會讓你省心不少; 或許孩子成績不好,但他樂意照顧流浪小動物的善良,同樣值得你驕傲; 或許孩子沒有可以加分的才藝,但端正磊落的三觀會是他最好的“通行證”。 在上面那條新聞中,有條評論說:81分和95分有什么區(qū)別呢?同樣是及格分,同樣不是滿分。 很多時候,換種心態(tài),別為孩子的“不爭氣”而生氣,不要求孩子為自己爭臉,單純地付出和欣賞,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已經(jīng)你最優(yōu)秀的“作品”了。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公司新來了一個應屆畢業(yè)生,午飯期間被問到為什么要一個人千里迢迢地跑來北京工作。 她的回答讓人有些意外,不是為了理想,也不是為了見世面,而是為了脫離父母的“掌控”。 小的時候被逼著放棄喜歡的二胡學鋼琴; 高中被逼著選就業(yè)面更廣的理科,理綜跟不上只能每晚躲在被子里哭; 大學志愿在提交前又被逼著從感興趣的影視改到了經(jīng)濟學。 無論她怎么抗爭,父母給的回應永遠都是“這都是為了你好,我們難道會害你不成?” 知乎上有個話題:為什么說“我這都是為你好”是一種強盜邏輯。 網(wǎng)友@落玉盤說: 因為一切好的結(jié)果都是我為你做的事帶來的,而一切壞的結(jié)果都不關(guān)我的事。 盡管孩子的生命由父母所給予,但最終為人生負責的還是孩子自己,“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剝奪孩子選擇權(quán)的行為。 著名心理學家李雪曾說:愛,是“如他所是”,非“如你所愿”。 父母和孩子,本就是一場注定分離的緣分,孩子大了,父母就不必再盡心跑到孩子面前,指定他該往那條路,只用跟在孩子身后,讓他知道,爸媽始終都在陪著你就好。 就像北大才女趙捷寫的那樣: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后學會得體的退出。 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你不用辛苦,爸媽會打點好一切” 曾一度以為“你不用太辛苦,一切有我在”是最暖心的告白。 但這句話,如果父母對孩子說多了,就成了毒藥,會“殺死”孩子的進取心和受挫能力。 前幾天國外有一條很熱的新聞,一位知名女演員為了讓女兒進入理想的學校,支付重金篡改了孩子的成績。 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嗎? 不是的,是缺乏遠見的父母,才會為孩子“代勞”本該由自己完成的事。 父母只能陪伴孩子的前半生,這前半生的時間,不應該用來為孩子遮風避雨上,而應該用來培養(yǎng)孩子后半生應對風雨的能力上。 聽過一個故事: 有個牧場主人,叫他孩子每天在牧場上辛勤的工作,朋友對他說:“你不需要讓孩子如此辛苦,農(nóng)作物一樣會長得很好。” 牧場主人回答說:“我不是在培養(yǎng)農(nóng)作物,我是在培養(yǎng)我的孩子。” 真正懂得對孩子好的父母,不會萬事自己動手,讓孩子沉溺在溫室中,而是懂得讓孩子吃苦。 讓他們知道生活很難,只有讓自己強大,才能被生活溫柔以待。 小的時候多流一些汗水,長大后,才能少流點淚水。 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說:正確的教育,不能像制造機器似地大量生產(chǎn)。要研究每一個孩子,需要耐心、細心和智慧。 孩子不完美,父母也并非生下孩子,就自然擁有教育孩子的能力。 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好的關(guān)系,大概就是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之前看過的父母必修的幾大絕招: 1.盡可能多地了解孩子的特性; 2.永遠不要把孩子當成是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工具; 3.別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 4.有時可以稍稍讓步,有時要讓孩子吃吃苦頭; 5.與其和孩子較真,不如給他提供選擇; 6.在孩子面前,永遠做正面的榜樣。 更重要的一點,孩子很愛很愛你,所以作為父母,也請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 來源:十點讀書 實踐證明,“163法則”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本土化科學思維工具,必將是中國人未來工作、生活、管理的普世價值法則!)為大家?guī)眍I(lǐng)先一步的163現(xiàn)代思維。 最后通過當下中國管理最先進的“163法則”(國外的意大利經(jīng)濟社會學家帕雷托提出2:8原理,國內(nèi)吳群學先生獨創(chuàng)“163法則”并注冊了專利。 一個主旨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關(guān)系,大概就是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六大絕招 真正了解孩子 正確對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