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法則專利獲得者-吳群學
“垃圾花唄,毀我青春。”
瞧了一下日期,9號10號,正是絕大多數人還花唄的日子。
前些日子,前有銀聯6·2節,后有支付寶推出花唄臨額,淘寶、拼多多等電商也推出了一系列誘人的促銷活動。
我們嚷嚷著要過的節日,成了商家炒作賣爆款的好時機。
90后沒什么錢,但他們不怕沒錢,最怕的是生活沒有儀式感,超前消費、分期付款成了他們的消費方式。
用過花唄的都知道,花唄這東西,是還不完的。
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說是為夢想奮斗,倒像是為房東搬磚,為馬云打工。
匯豐銀行有項調查是,現在90后的負債額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經步入社會工作的90后,人均負債超過10萬。
4億中國年輕人,正在被花唄,一點點的榨干。
01
90后最敢窮
媛媛今年24歲,畢業兩年,在四線城市一家公司工作。
每月工資到手,第一件事是還花唄,接著是當名“暴花戶”。像上個月,工資一發,她就把購物車里的訂單下了,把商家吹捧的“618”過出儀式感。
這不是什么新鮮事。媛媛剛開始工作時,實習工資2000元,那時候剛好iPhone風正盛,她算了一筆賬,首付1000元,每月還500元,可以接受,就果斷下單。
花存款買東西和分期付款買東西,是完全不同的感覺。前者是割肉,后者無感。
畢業后,月薪5000元,想買的東西越來越多,欠的款也越來越多了。她開了信用卡,借唄,還有各種信貸,拆東墻補西墻,利滾利滾到了18萬。
她當然也想還錢,每月工資還沒暖起錢包,就要轉到另一個“老板”手上。
比如某節日來了,花唄多了臨時額度,信用卡也多了1萬,媛媛又陷入誘惑不能自拔。
大部分人都和媛媛一樣,看到某寶上的包包,口紅,衣服,帽子在降價,心里癢癢的。每件物品降的不多,就6塊,但看著紅紅的降價標記,總忍不住下單。
有人問她,“欠那么多錢,你不怕嗎?”
她說,“負債那么多,想想也挺可怕的,那就干脆不想,當作沒有負債。我努力掙錢,總有一天能掙回來。再說了,反正都買不起房,何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買自己想買的東西?”
這也幾乎是互聯網剁手時代,每個剁手青年的真實想法。
他們月薪5000,卻想過著月薪5萬的生活。負債10萬,從沒想過存錢。
現在的年輕人特別不怕窮。
過去,欠債幾萬是個巨額數字,誰背了10萬以上的債都會被認為敗家。但現在,清空購物車可以找花唄,想干點什么生意可以找借唄,想買蘋果華為,單反耳機等高科技,京東還給你免息白條,再不夠還有金條。
青年沒有跑贏通貨膨脹,還跌入消費主義的陷阱,自由主義被放大,成了鐵鐵的“隱形貧困人口”。
02
“我想喝手磨咖啡,還有三分糖奶茶”
阿甜是某互聯網公司的一名hr,算是名白領,月薪8000元。
她有個特別的習慣,就是每天早上定時一杯手磨咖啡,到了周五就定時下午一杯DIY奶茶。
“咖啡不能喝速溶,偶爾喝喝掛耳,不過最健康的是手磨。每天早上沖咖啡時,整個香味充斥辦公室,就感覺自己特拉風。”
“小時候看港劇,愛上了港式奶茶加菠蘿油,后來國內多了DIY奶茶,定制三分糖,我覺得自己活的高級。”
阿甜90年,快30歲了,工作5年多,工資沒漲幾千,消費卻升級了好幾個級別,光是這種飲品消費就要1500元/月。
要是能存下錢,每月花1500元在這種高品質消費上倒是合理,關鍵她花唄還了兩年還是還不清,兩張信用卡也是拆東墻補西墻。
她和媛媛一樣,都是那種看起來過的特別瀟灑有錢,背后一屁股債的人。她們同樣認為,與其把錢花在房子上,還不如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這很大程度有環境的渲染。
商業時代,很多廣告文案點燃了年輕人的欲望:
“買不起愛馬仕,就配不上愛情”
“活得高級的女人都懂得給自己花錢”
最關鍵是那句,“沒有一個有錢人是通過省錢實現財務自由的。”
商業社會虛構了一套價值體系,把消費水平和自我認同感和人生幸福感畫上等號。
事物客觀規律是:夢想要腳踏實地,愛情要用心經營,幸福要從柴米油鹽感悟。
現在,變成了 —— 買買買就好了。
年輕人徹底打開了思維,擁有了與收入不匹配的欲望。
礦泉水要喝依云的,因為每一口都能喝出阿爾卑斯山雪水的味道;
早餐要三明治配咖啡,一定要夠好看,因為要發朋友圈;
一有健身沖動就得去辦張年卡,健身5分鐘,拍照2小時。
剛工作的年輕人,哪里有那么多錢來撐起這些欲望?
只能借。
很多人就是這樣,生活一地雞毛,還得學著西方人的格調生活,就成了妥妥的隱形貧困人口。
你可以說他們偽精致,不懂事,不懂吃苦,不懂控制欲望,沒有傳承上一輩省吃儉用的好習慣。
但其實,這是90后的理想自由主義 —— 不想被任何事物綁架,尤其是房貸。
只是他們沒意識到,不想被房貸綁架,就被消費主義綁架,一樣是貧困。
03
“我想到澳大利亞開農場”
“我想到澳大利亞開農場,到北極感受沒有晝夜的藍天,想看極光,還想看粉色海灘。”
我有個大學同學,特別愛旅行。
他從農村來,大一時不愛說話,暑假去了廈門后,突然和我們聊起了世界觀。
從那以后,他從一個節儉的人變成了特愛花錢的人,特別是旅游上的花費。后來存款沒多少,他就拿著一張信用卡,說走就走。
大學畢業那年,他前前后后在貸款平臺接了30萬元,都是旅游上的花費。
那些日子,他每天都說愁眉苦臉的,每月還錢還的發慌,逼著他每天去打工,累的不行。
但很慶幸,他在畢業演講依舊帶著微笑,分享了他的人生愿景,“人生終極夢想是到澳洲開農場,還要和喜歡的人看極光,看粉色海灘。”
畢業后幾年,再見就是某寫字樓下單咖啡廳了。
他依舊說出了類似的話,“我在最貴的寫字樓,拿著低得令人發指的工資,夢想著有一朝,在澳洲開個農場,到北極看道極光,到挪威釣條大魚。”
90后生于中國比較好的年代,最具理想主義。
他們大部分能不存在溫飽焦慮,被賦予了足夠思考的空間。
在這樣的環境下,90后很早就會問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他們在一個相對有壓力的環境成長起來,比如“獨生”帶來的高度關注,高考帶來的各界壓力,
大部分90后,最渴望過上不被綁架、隨風飄揚的生活。
自由,正是是這代人的理想主義。
04
理想主義有錯嗎
理想主義有錯嗎?
深扒90后為什么窮,其中一個原因是,這代人沒什么存款意識,在節流和開源面前,更傾向于研究后者。
你慢慢發現,網上越來越多關于理財的課程、書籍、文章,這意味著,中國人開始將財商教育放到了眼前。
理想主義帶來了陷阱,但也帶來了進步。
當然,理想和空想不同。
比如我想去遠方,但我口袋里的錢似乎還支撐不起這個理想,那我就去學理財,學怎么開源節流,這是理想主義促進生活變的更好。
但如果你通過借錢,迅速去填補這個理想,一你不懂珍惜,二也意味著你沒有這個能力去實現夢想。
空想主義讓你得不償失,你今天欠下的債,他日能不能還上,你是能評估出來的。但大多數人沒規劃過,或者自我欺騙能還上。